【11/6 三商美邦人壽暨天下雜誌親子生活講堂-樂食、樂活、樂動】

如題呢,為了即將成為準爸爸、準媽媽或已經有幸福美滿家庭的朋友們,我也來出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爸爸!無論在教導自已的孩子或透過學習提升自我,教育讓我們更有效率、智慧的打造一個和平快樂的家庭,身負重任的我實在意外受益良多,事不宜遲分享給大家。

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,但不免…希望成績也可以好一點嘛~
總不能一直快樂,但又不知道如何創造快樂,對嗎?
根據研究指出,人腦在快樂的情緖下學習,吸收力較快,也會促進大腦良好的運作,相對的有助於學習發展。孩子從出生嗷嗷待哺直到長大成人,過程中有許多好的回憶、當然也會有許多衝突,身為父母親的我們,有責任了解孩子的情緒,陪伴他走過人生不同階段,協助孩子突破各種困境,擁有與世界抗衡的競爭力與勇敢追求夢想的能力。


身為父母親的我們怎麼進入孩子的世界,培養出擁有好情緒的孩子,有六個方法:
1.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方式。

2.父母本身的情緒控制。

3.時常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。

4.教導孩子用語言表達。

5.不給情緒貼標籤。

6.永遠展現同理心。


相信為人父母都有很高的熱情、也很有心的希望把孩子教好,教養方式很多種,根據日本國家政策智庫(RIETI)的研究,其中以溫柔且態度立場堅定強勢且態度堅定,為其社會地位、成就較高,但後者相對第一項自信心較低落。
EX:溫柔意指可以尊重孩子的思想,但基本的教養立場要堅定,舉例來說:家庭聚會的出席,尊重孩子有自由的權利,所以提前告知孩子預留聚會的時間CASE CLOSE,沒有重大因素,沒得談的。

家庭教育影嚮是很長遠的,也是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基礎,而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心靈健全,在教育當下保持理智避免使用不當羞辱、毀滅性的語言,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。
人都有情緒,更何況同時面對工作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,總有心力交瘁、力不從心,此時,父母的情緒最容易失去平常水準理智,常以威脅(EX:你再不乖,我就不帶你回家!),孩子因恐懼而乖乖束手就擒,這樣並非良性的溝通,也容易產生心理不健全發展的後遺症。

如何保持冷靜,做一個不失控的自已,黃醫師分享了一位精神科醫生的方法,挺有趣的:
使用物體的冥想+顏色-EX:這是白色的紙、那個是藍色的天空、那是彩色的毛巾…等,主要用途是暫滿大腦記憶體,使自已抽離生氣的狀態,之後回神你就會忘記,疑!?我在氣什麼?(試試看,很管用的~別笑。這招我可是現學現賣呢,下午學晚上立馬派上用場!)
冷靜下來後的自已,順著自已的情緒檢視:1.我的感受是什麼?2.這個感受來源是什麼?
試著了解自已堆疊後的情緒,真正憤怒的原始核心是?思考做什麼反應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

EX:下班很累,老公又去應酬,看到孩子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,不免一把火就起來,這時就開始,這是白色的紙、那個是藍色的天空、那是彩色的毛巾,平覆了心情,問自已感受是?在生氣,生氣?為什麼生氣?分析源頭是因為生活的鎖事壓的你喘不過來力不從心,你或許需要的是另一伴的支持與協助,這時就可以對症下藥,而非把怒火讓無辜的孩子承擔,記得~情緒的發洩、失控的漫罵,是無法解決問題的,反而落得後患無窮。
孩子焦慮的三大原因:
a.分離焦慮-三歲以下的孩子,超過三小時以上的分離,會產生焦慮,這是依附感帶來的不安全感,是正常的情緒。

b.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而感到挫折-好比說,孩子認真態度100分,但成績出來得零分!?當然孩子會感到挫折而生氣哭鬧,我們可以上前了解詢問:你是想放棄呢?還是你覺得自已很認真,結果確不如預期感到挫折呢?
通常孩子對自已是有自我要求的,孩子認為怎麼我如此努力,結果不如預期,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?怎麼做才能做的好?這時,我們知道原因,可以先忽略孩子胡鬧的情緒待情緒穩定些,在一起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,告訴孩子我們再修正、繼續努力就好了嘛~沒事沒事。
但如果,這時我們以為孩子的大失控是想放棄,也認為孩子是退縮、是遇到問題就會放棄,沒有釐清楚問題,還大罵他,以為他是不願意努力的孩子,這就可能影響自信與良性的學習發展,是相當可惜的。孩子是甜蜜的責任,多一份耐心與傾聽,未來成就將大不同。

c.聽不懂大人的話語感到焦慮-意思指孩子聽不懂就有可能選擇性將聽得懂的內容聯結?!因此容易有認知落差產生恐懼的誤會。

+教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,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。(親子共讀是不錯的時間)
勇敢就是好的嗎?膽小就不對了嗎?其實這些都是等量的情緒,如果父母將情緒貼了好壞的標籤,那孩子只會說出正面的情緒、會隱藏負面的情緒,因為孩子很懂事,也不想讓父母失望,但我們是孩子的依靠,所以孩子是不需要把情緒隱藏起來,無論發生什麼事,父母都會陪著他一起面對情緒

試著跟孩子說:「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,我們來一起找到勇敢起來的方法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「我知道你感到很難過,我們來一起找到快樂起來的方法。」

當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同理心的態度,長大後他也很難去同理他人。

總結:
擁有成長型的思維Growth mindset,大腦肌肉是可塑的、可以越來越強大的,好的動機是可以創造高學習力的,孩子也會因好的情緒與心理狀態,在面對挫折時快速的調整好自已,重新在站起來。

「人心最大的需求,就是能夠被他人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_Carl Rogers.

父母是孩子的依靠,完整的愛會趨走懼怕,幸福與溫暖裡不應有摻雜恐懼的因子。
孩子成長的路上一定會遇到挫折,提高忍受度的方法就是被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,
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研究指出:有被無條件接納的孩子,就算考試考壞了,也不自卑,不被失敗擊跨、否定自已的價值觀,因為他們自信堅強且樂觀前程,知道繼續努力總有一天會成功!
「喜樂的心是良藥」_聖經:箴言第十七章22

以上,送給大家。

留言